最新目录

专家门诊(2)

来源:中国司法鉴定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4-24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A路虎3.0柴油排气净化系统如图3所示。你所描述的前面一个三元催化器,应该就是图4中的催化转换器,在柴油机中,应该称为四效催化转换器,它是一种理

A路虎3.0柴油排气净化系统如图3所示。你所描述的前面一个三元催化器,应该就是图4中的催化转换器,在柴油机中,应该称为四效催化转换器,它是一种理想的柴油机排气净化装置。它能使微粒和NOx互为氧化剂和还原剂,并在同一催化床上同时除去CO、HC、PMW(微粒)和NOx。后面一个应该称为柴油颗粒过滤器,颗粒过滤器的构造与四效催化转换器类似,不同之处是在颗粒过滤器的表面涂抹了NSR催化剂,目的是使PM、CO和HC含量进一步降低。

图3 路虎3.0柴油排气净化系统1.催化器前废气温度传感器;2.催化器后废气温度传感器;3.高压传感器管;4.差压传感器;5.低压温度传感器;6.废气温度传感器;7.柴油颗粒过滤器;8.催化转换器;9.挠性联轴节。

柴油机一旦持续工作时间过长,或者使用的柴油质量欠佳,排放物中有较多的积炭胶质,经过前面的催化转换器时,由于前端温度较高,可以通过,经过后面的过滤器,温度过低,发生冷凝,就会造成堵塞。实践中,无论是汽油机还是柴油机,均有类似情况发生。

柴油机排气系统的自动清理,就是颗粒过滤器的再生。柴油颗粒过滤器有颗粒过滤器空、颗粒过滤器满和颗粒过滤器还原等三个工作过程。颗粒过滤器对炭烟颗粒的过滤效率可达60%~90%,在过滤过程中颗粒过滤物积聚在颗粒过滤器内,就会导致柴油机排气背压升高,当排气背压达到16~20kPa时,柴油机性能开始恶化,因此必须定期去除颗粒,即再生。颗粒过滤器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再生问题,该车使用两种过程以再生颗粒过滤器:被动和主动。被动再生不需要发动机管理系统进行专门干涉,它在发动机正常运转时发生。被动再生包括颗粒过滤器中微粒物质缓慢转化为二氧化碳,此过程在颗粒过滤器温度达到250 ℃(482℉)时为主动过程,在车辆处于较高发动机负载和速度时为连续性过程。在被动再生过程中,仅有一部分微粒物质转化为二氧化碳,这是由于仅在正常操作温度范围内,即250~500℃时才能发生有效的化学反应。

主动再生在颗粒过滤器的微粒负载达到监控阈值时开始,或者由颗粒过滤器控制软件决定何时开始。阈值根据驱动类型、里程数和差速器压力传感器发出的背压信号来计算。虽然主动再生过程由车辆如何行驶决定,但通常车辆每行驶250mi(400km)会发生一次。如果车辆定期在城市交通状况下以低负荷状态行驶,主动再生过程将会发生得更加频繁。这是由于相比高速驾驶时发生被动再生,微粒在颗粒过滤器中能够快速生成。颗粒过滤器软件纳入里程触发,此功能相当于对主动再生的补充。如果主动再生没有被从差速器压力传感器发出的背压信号启动,则根据车辆所行距离对再生进行要求。颗粒过滤器的主动再生在颗粒过滤器温度升高至微粒燃烧温度时开始发生,通过升高排气温度可提高颗粒过滤器温度,这可以在导向和主燃油喷射发生后,通过引用燃油的后喷射达到。此过程由颗粒过滤器软件决定,此软件监测两个颗粒过滤器温度传感器发出的信号以建立颗粒过滤器温度。颗粒过滤器软件可请求发动机控制模块执行一次或两次燃油后喷射用来提高颗粒过滤器的温度。

Q北京现代领动1.4T,配置7挡双离合器变速器,发动机故障灯常亮,调取故障码,提示内容为“配气相位过度提前”,更换全套可变气门正时机构,包括电磁阀,故障依旧。请问应如何继续检修?

A车辆一旦出现与配气相位相关的故障,除检查电磁阀及可变气门执行器外,重点还应检查润滑油路的油压及清洁度。该款车我们见到过多例废气涡轮增压器漏油,导致机油供应不足,引起可变气门正时调节错误的案例,更换废气涡轮增压器后车辆均可恢复正常,你也不妨从这个角度思考找找原因。

读者免费咨询电话:7

新浪微博:搜索“熊工微博”

微信号:QXZJ927

咨询时间:每周一、三、五

8∶30-11∶30和14∶00-17∶00

特别提示:由于熊荣华老师工作繁忙,请不要在其他时间电话咨询,以免影响他的工作和休息,敬请谅解!

如不是很紧急的问题,也可发送邮件到咨询。

主持专家:汪学慧(本刊编委会委员)

汽车维修高级技师,坚持在维修一线工作20余年;

深圳市汽车维修行业特聘专家;

深圳市首届优秀技师;

深圳市消费者委员会特聘汽车专家;

文章来源:《中国司法鉴定》 网址: http://www.zgsfjdzz.cn/qikandaodu/2021/0424/507.html



上一篇:结合航拍图与车载图像的车辆路面位置定位
下一篇:车辆痕迹鉴定常见差异非本质属性的探讨

中国司法鉴定投稿 | 中国司法鉴定编辑部| 中国司法鉴定版面费 | 中国司法鉴定论文发表 | 中国司法鉴定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9 《中国司法鉴定》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