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目录

道路交通事故车辆制动失效原因探讨(2)

来源:中国司法鉴定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4-24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4.3 制动执行装置工作失效 制动系统的执行部件是传输制动能量促动制动器运作的功能装置。 如图2 所示,气压制动系统的制动气室壳体损坏、制动气室固

4.3 制动执行装置工作失效

制动系统的执行部件是传输制动能量促动制动器运作的功能装置。 如图2 所示,气压制动系统的制动气室壳体损坏、制动气室固定失效、制动气室橡胶皮碗老化裂损漏气,调整臂折断、传动销轴失落、制动凸轮卡滞、凸轮轴衬套损坏等;液压制动系统的制动轮缸渗漏制动液,轮缸活塞腐锈运动卡滞等机件损伤直接造成制动执行失效。

5 实践案例1

5.1 简要案情

某牡丹牌MD6600BD1J 中型普通客车途经交叉路口,因突发性制动失效碰撞两名行人,造成一死一伤的重大交通事故。 为查明事故原委,对该车进行技术鉴定。

5.2 车辆勘查

(1)肇事车辆采用液压双回路行车制动系统,对制动系统进行检查测试,制动液贮存量充足,制动踏板自由行程及工作行程正常,踩踏制动踏板保持1 min 无下行感觉,制动主缸、制动轮缸、车轮制动器相关机件连接工作正常,外观无渗漏制动液现象。

图1 交通肇事车辆制动传输机件损伤失效状况

图2 交通肇事车辆制动执行装置损伤失效状况

(2)采用MBK-01 型便携式制动性能测试仪对车辆制动性能进行动态路试,前后车轮均能制动抱死拖滑,从测试状况来看,行车制动效能正常。

(3)对制动力传递系统进行进一步检查,反复踩踏制动踏板偶尔出现踏板失落下沉现象,并且连续跟进制动也不能产生制动作用,放松踏板间歇片刻后再踩又能自动恢复制动作用。

5.3 技术分析

(1)肇事车辆制动系统由制动主缸、制动轮缸、油管、车轮制动器、真空助力器、制动液等组成,根据路试检测情况,制动效能正常,可以排除制动系统进入空气发生气阻及车轮制动器存在机械故障的可能因素。

(2)根据车检情况分析,肇事车辆制动作用时有时无,具有隐蔽性、突发性特点,说明制动系统内部压力建立和传导过程不稳定,从制动系统外部无渗漏制动液现象判断,应为制动控制或传导装置中的某个环节出问题,从液压制动系统的技术结构以及行驶中出现突发性制动失效状况分析,制动主缸存在重大嫌疑。

(3)分解制动主缸,检查活塞、皮碗、回位弹簧等零件完整齐全(图3A),检查制动主缸进回油孔、补偿孔均通畅无堵塞,缸筒内壁见有偏磨损伤痕迹(图3B),缸筒内遗留少量铝质金属粉末;活塞皮碗完好,无溶胀、溶解、破损、翻边等损伤,活塞与缸筒配合运动灵活无阻滞。

图3 肇事中巴车制动主缸检验状况

测量制动主缸内径为31.80 mm(图3C),活塞外径为31.60 mm(图3D),活塞与缸筒配合间隙达0.20 mm,已超出正常技术规范要求,不符合GB/T .2-2000《汽车制动传动装置修理技术条件液压制动》技术规定(一般情况下超过0.12 mm 应进行修复或更换新件)。

根据车辆检验情况结合液压制动系统的工作原理分析,制动主缸是液压制动系统中控制和传递能量建立制动压力的重要装置,活塞与缸筒偏磨配合松旷皮碗密封性能差,在制动位移过程容易发生摆动,活塞工作形位变化引发制动液内漏(内泄),制动液回流制动压力瞬间消失形成突发性制动失效。

6 车轮制动力丧失分析

汽车制动器是用以产生阻碍车辆运动或运动趋势力的部件,利用摩擦实现机械力转换的功能装置。 从制动器摩擦元件的损伤机理分析,主要是参与制动工作的摩擦材料(制动鼓/盘、制动器衬片)机械性能差或高温热疲劳作用发生过度损耗, 烧焦、拉伤、沟槽、变形、裂损、脱落、油污、腐锈、制动器间隙不符等损伤引起制动器机械力转换效率下降,阻滞车轮运转作用削减或丧失,摩擦力丧失是汽车制动失效的主要原因。

6.1 制动器摩擦元件损伤造成车轮制动力丧失

车轮制动力建立取决于作用在制动器摩擦元件上的工作压力、有效工作面积和摩擦系数三大要素,制动器技术状态是决定制动力建立的基础条件。 如图4 所示,制动器衬片过度损耗、脱落、烧焦、油污、裂损等;制动鼓(盘)拉伤、沟槽、烧损、腐锈、断裂、油污等损伤,使作用在制动器摩擦元件上的工作压力、工作面积和摩擦系数严重衰减,摩擦阻滞作用受到大幅度削弱甚至丧失,机械力转换效率严重打折,成为车轮制动力失效的直接原因。

图4 交通肇事车辆制动器摩擦元件损伤失效状况

6.2 制动器摩擦材料性能退化造成车轮制动力丧失

文章来源:《中国司法鉴定》 网址: http://www.zgsfjdzz.cn/qikandaodu/2021/0424/503.html



上一篇:自行车驾驶员交通行为方式判定研究
下一篇:交通事故痕迹检验鉴定要点研究

中国司法鉴定投稿 | 中国司法鉴定编辑部| 中国司法鉴定版面费 | 中国司法鉴定论文发表 | 中国司法鉴定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9 《中国司法鉴定》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