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目录

一个人在什么时候容易被鉴定为精神病

来源:中国司法鉴定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2-18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今天看到一老人摔倒了,于是赶紧过去扶。没想到她一把抓住我的手,说我撞倒了她。我急忙说,监控会还我清白的。老人说,别傻了,这里没有监控。我直接一脚踹过去,说没监控

“今天看到一老人摔倒了,于是赶紧过去扶。没想到她一把抓住我的手,说我撞倒了她。我急忙说,监控会还我清白的。老人说,别傻了,这里没有监控。我直接一脚踹过去,说没监控你也敢这么‘屌’。她儿子说,我们边上把你踹人都给录视频了。我冷笑一声,从兜里缓缓地掏出了一本火红的《急性短暂性精神障碍证》”。 这是一个流传于微信朋友圈的讽刺性段子,背景是前段时间比较火的新闻事件:南京宝马撞车案的司法鉴定,让“急性短暂性精神障碍”这个词火了。 “急性短暂性精神障碍”是什么病? 如果问一个普通人:你知道“急性短暂性精神障碍”是个什么病吗? 回答肯定是“不知道!”。 因为精神病专家们自己都讲不清楚。比如,南京脑科医生的鉴定人员只是这样解释:“临床特征为起病快、病程持续时间短并表现为精神病性且又找不到发病原因的精神障碍,就是急性短暂性精神障碍”。 讲不清楚的表现之一,是这个词什么都没有说明。“急性”、“短暂性”,最多只能说明某种“精神障碍”的特征,来得快啊,消失也快啊,可是什么样的“精神障碍”啊?没有任何描述,并不像“精神分裂症”、“被害妄想症”那样有界定性的描述。从知识的严谨性来说,这个定义显然不够明确。 讲不清楚的表现之二,是精神病专家们都承认了“找不到”或“不知道”急性短暂性精神障碍的病因。 问题来了,你都找不到病因,不知道病因,在逻辑上,如何能够绝对确定这是一种精神病呢? 而为什么就把某些人的语言行为表现认定是精神病呢?不可以是一种心理问题吗?甚至不可以是正常人情绪不稳定时的表现吗? 精神病专家们还算厚道,努力描述了一些“急性短暂性精神障碍”的“症状”,比如“基本表现有片段妄想或多种妄想、片段幻觉或多种幻觉、言语紊乱、行为紧张或紧张症”。现实中,这些“症状”其实在正常人、有心理问题的人、精神病患者都可能有。比如,当一个人面试时,说话混乱、行为紧张,还害怕面试官会不喜欢我,那我们不能因此就怀疑,这个人是不是得了“急性短暂性精神障碍”? “看谁都像精神病” 尽管“急性短暂性精神障碍”这样一种“精神病”的界定还缺乏创造一种知识去解释世界、解释人时的严谨,甚至从某种角度说“有违常识”,但很多精神病专家还是以“专家”的姿态做出“权威鉴定”,并没有任何对“急性短暂性精神障碍”的反思和质疑。 这正是可怕的地方。 印象中,某些经济专家、精神病专家、心理专家在抛出反常识也很可笑的言论时,面对公众的质疑,最喜欢用的一招就是“你们不懂”,再进而就是“你们不配质疑”。 这种情况,好比一个普通人吃一种水果,说很酸,但是,水果专家说你错了,是甜。普通人争辩,然后水果专家说我是专业的,你不懂。于是,普通人虽然觉得搞笑,但面对人家抬出来的“专业”,心理上也不占优势。 问题是,你的“专业”虽然是研究水果的,可是这个领域也不是独属于你这个“专业”而和我们够不着哦,它就是我们生活中饮食的一部分,我们怎么就没有发言权了,就没有判断它到底是酸的还是甜的能力了?仅仅因为你也“研究”它,就获取了垄断权? 这是一种倚仗“专业”的知识霸道。 可是“专业”又是个什么东西呢? 我在很多场合都讲过,一个只懂心理学的人,非常可能根本不懂人类的心理。要懂人类的心理,并不需要你懂心理学作为必要条件。换句话说,你懂不懂人类的心理,跟你懂不懂心理学没有逻辑上的关联,它们之间的联系是松散的。如果你愿意,你甚至不需要去懂所谓的“心理学”,而是需要去懂点哲学,懂点社会,了解人的存在,了解人性。 原因很简单,心理学只是一套人为建构的知识体系,这套知识体系,跟人类的心理规律、人类的心理表现是两码事。不是你懂了这套知识体系,把它背得滚瓜烂熟,你就真的懂了人类的心理规律和心理表现。并不能排除这种可能,所谓的“心理学”不过是一套错误的知识体系,你被它洗脑,只按它提供的那一套知识来套,反而搞不懂人类的心理。 我见过很多这样的人。 可是,为什么一个人懂物理学、懂医学,却没有这样的问题,他确实能够制作杠杆、设计电路,能够给人治病呢? 原因在于,物理学、医学属于科学,是非常客观的学科,它们具备两个特征,可以客观验证,可以有量化的指标,而且这些指标在反复验证中可以反映出研究领域的真实情况,极少例外。但心理学,还有很多社会科学(其实不应该叫“科学”),比如经济学、社会学就做不到。至于历史、文学、艺术这类,更不用说了。 这些学科有一个共同的特征:所研究的对象是社会或跟人类精神有关的事情,研究对象会“参与”并影响你的研究结果。它们根本无法抹去主观性,甚至主观性非常强。其在知识上的可靠性,是不可能跟物理学、医学等比的。 那么精神病学呢?它虽然把自己往医学上扯,可是,研究的毕竟是人类的精神表现,虽然器质性病变也会导致精神异常,可精神异常并不等同于器质性病变本身(那只是神经的“物质基础”)。更何况,大量的精神表现,跟器质性病变没什么关系。它并不具备像医学那样严谨的客观性。 至于精神病专家们对精神病的鉴定过程,也并不神秘。他们无非是根据“精神病嫌疑人”(这是我创造出的一个词)的语言、姿态、神情、行为表现等(他们叫“临床表现”),并根据他人对“精神病嫌疑人”的表现的描述(可能还有一些生物学指标的测量),来综合地作出判断。并没有一个万能的神秘的仪器,像医学上的判断那样“科学”。 而在这个过程中,留下了两个漏洞。 第一个漏洞,是精神病专家受精神病学的规训,有可能“看谁都像精神病”,即使这个人只是有心理问题,甚至只是个因受刺激而情绪不稳定的正常人,像“精神障碍”这样含混的说法,就是看谁都像精神病的一个词语后果。第二个漏洞,一个人可以伪装得符合精神病诊断标准所描述的那些“症状”,从而去迎合精神病专家们的判断。 这也意味着一个人要装精神病,也是可能的。 “专业”的自我合理化 我们终于明白,为什么精神病专家们要强调自己的“科学性”,他们,还有一些经济专家、心理专家们要强调自己“专业”了。这纯粹是心虚。知道自己不具备科学那样的客观性,但又要确立知识霸权,建构“知识-利益”的合法性,于是需要这样干。 还是可以吓唬人的。 哲学家赵汀阳在他的文章《关于命运的知识》中揭示了这一点。他说,“由于人文社会知识缺乏像自然科学那样‘硬’的证据和效验,便只能通过知识的‘专业化’这种不够‘硬’的办法来凑乎建立知识的标准和信心,就是说,虽然无法知道某种人文知识是不是真的,但既然能够把它搞得看上去很专业,那么它就好像是真的,而它既然好像是真的,那么就算是合理化了。” 赵老师的犀利程度让人惊叹。我们反观一下,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研究自然科学、医学的专家们基本上都较为谦虚,知道自己知识的边界,在公众面前自我感觉并没那么良好,但是,搞“社会科学”的,很多人在公众面前自我感觉却相当不错,而且刻意强调自己的“专业”。从心理上只能解释,这正是知识的“权威”不足所给他们的知识合法性焦虑,为了否认这一点,只能在公众面前秀自己的“专业”。 他们弄出一套所谓的“症状”表现,说成是什么什么病,什么什么症,然后,根据一个人的表现去套。精神病专家和心理专家有了这一套诊断“标准”,不需要去理解一个人,就可以傻瓜式操作了。 这一招是从自然科学那里学来的。可是东施效颦了。人不是物体,精神表现、心理活动是极为复杂的,真正重要的是去理解他内心的心理逻辑,而不是外在表现出了什么“症状”。每一种“病”,在“症状”上都可能存在交叉,而每一个正常人,也都可能具有某些“病”的“症状”。这种方法,同样是非常偷懒和无能的做法。它的严重后果就是乱诊误诊。 精神病诊断和权力结合得非常紧密,它可以为权力对一个人的强制或法律责任的减轻、豁免提供知识“合法性”的论证。所以,我们无意否定精神病学的价值,但其本身的不确定性,可能会带来现实的严重后果。 因此,我们需要保持对它的反思性审视。

文章来源:《中国司法鉴定》 网址: http://www.zgsfjdzz.cn/qikandaodu/2021/0218/391.html



上一篇:汉字笔迹分析在公共关系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下一篇:宝马案鉴定结果透视部门危机公关欠缺

中国司法鉴定投稿 | 中国司法鉴定编辑部| 中国司法鉴定版面费 | 中国司法鉴定论文发表 | 中国司法鉴定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9 《中国司法鉴定》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